中国红十字总会2011年12月31日正式公布“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及处理结果,决定撤销商红会。2011年7月1日,红会暂停商红会一切活动,并邀审计机构审计商红会财务收支,但此次公布的调查报告,并未涉及具体审计结果,遭到民众质疑,红会未对质疑作出官方回应。
选择2011年最后一天通报“郭美美事件”的调查报告及处理结果,这也许就是中国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不久前所言的“合适的时机”。不过,还是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质疑。而质疑的焦点就在于,中国红会的此次通报缘何没有对商红会的“审计结果”,反倒更像是对郭美美的“切割说明”。
去年12月8日,中国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受访时曾经表示,目前针对商红会的审计报告已经出来,但报告怎么公布、什么时候公布内部还存在争议,“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公布”。但事实证明,这份历时5个月的调查报告丝毫未涉及商红会具体的募捐数据和使用情况,而是再次强调“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其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公众捐款及项目资金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旨在“撇清关系”的调查,充其量只是“情况说明”而非“审计报告”。
诚然,“郭美美事件”作为引发中国慈善公信危机的导火索,注定成为中国红会难以释怀的苦痛。但回应公众质疑和拯救公信危机,不是简单地与“郭美美”划清界线就能实现。“郭美美事件”的实质不在炫富与红会的关联而在慈善的透明缺失。尽管红会已正视了“郭美美事件”对慈善公信的冲击,但其应对危机的态度却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处理方法不是直击事件背后的制度弊端,千方百计地满足公众对慈善透明的知情欲,而是就事论事,文过饰非,处心积虑地急于摆脱干系、洗白自身。这种以撇清关系、淡化记忆的方式希冀求得公信回归的思维,无疑是“看对病症开错方”,其结果势必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郭美美”被称为公众质疑慈善的标志性事件,尤其经过红会官方的多次辩白和社会舆论反复热炒,早已演变为对慈善的失信而徒具符号意义,有必要再兴师动众、花5个月时间证明与红会、商红会“没有任何关系”吗?再说,虽然调查报告坦言商红会缺乏完善的财务、合同与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运作、财务管理和法律规制等方面存在严重违规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具体情节的披露和对违规责任的追究,此报告俨然一份轻飘飘的自我检讨书。从红会避开触及对商红会捐款管理和使用情况公开的敏感问题而反复纠结于与郭美美的“切割”,人们看不到其增加慈善透明度、致力红会实质性改革的诚意和行动。
让“郭美美事件”真正淡出公众的视野,不是靠划清界线的切割和信誓旦旦的表态,而应是切切实实地改革行动。姑且把此次通报视为对“郭美美事件”的终结和慈善实质性改革的开启,而慈善迈向透明化的第一步,不妨就从详细公开商红会的审计结果开始。
|